第621章 月球开发计划-《重生的我只想当学霸》


    第(1/3)页

    一个愿意掏钱,而且还懂得技术的老板,可以说是真正醉心科研工作者的最爱了。

    首先,科研本来就是不断试错,需要不断投入的事业。

    也许在同一个项目之中,连续投入个十几年,都未必有什么成绩。

    可越是这样,就需要坚持投入,因为放弃的话,就等于是放弃了之前的所有积累。

    资金,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自然是无比重要的。

    当年,用算盘计算出两弹的时候,都没有减少对科学家的培养。

    所以,才会有了后期的累累硕果。

    至于懂技术,那也是一个不亚于资金的重要因素。

    这些能加入银河科技的工程师,都是娲通过大数据分析之后,才给出的名单。

    虽然这些人里面,没有多少大名鼎鼎的专家教授。

    可是,他们才是航天技术中坚人物。

    在原本的单位里面,他们就属于是那种默默无闻的老黄牛。

    默默做事,负责的还都是一些紧要环节。

    可是,在荣誉方面,却是没有多少优势,导致名声不显。

    当初王东来决定接着上面放开民间资本进入航天航空领域东风的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些塌实干活的人。

    因为,银河科技和其他公司不同。

    当一家公司的员工超过几万,甚至是十万的时候,就已经是绝对意义上的大公司了。

    自然会有大公司病。

    大公司病有很多种表现。

    各个山头、管理层级过多,导致执行力变偏、成本飙升,效率下降、干活的不如写PPT的等等。

    不过,银河科技却不担心会有这样的情况。

    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娲的出现。

    作为真正的人工智能,娲是全世界最为强大的工程管理大师。

    它一秒钟的算力,可以精确地指挥几十万人。

    精确到个人,也就是一秒钟做出的决定,可以让几十万人做出不同的动作。

    而在公司管理上面,也就是每个员工都有一个近乎是幽灵一样的存在,在盯着他们。

    谁干的好,谁做得差,在娲的记录里面,一清二楚。

    这是再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都无法做到的。

    也只有银河科技有这样的技术实力,做到这一点。

    如此一来,银河科技的研发气氛,自然就和国内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完全不同。

    没有严格的打卡制度,也没有什么强制的科研任务KPI,或者是脑残的领导布置一些沙比任务。

    一句话,在银河科技搞科研,绝对是最为舒服的。

    但是,这也不意味着银河科技就是一个可以混日子的地方。

    没有两把刷子,当场就能被发现。

    只要系统上布置下来的人物,连续三次没有完成,级别就会降低。

    接着就是停止工作,进入培训阶段。

    这也是银河科技独有的一个模式。

    只要是银河科技的员工,在岗位上不能完全胜任工作,并不会立即辞退,而是进行重新培训,再次上岗。

    如果再次上岗,还是不能展现出合格的工作能力,就会进行转岗。

    和员工一同发展,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管理人员会有管理课程培训,业务人员也分不同的业务,会有对应的相关专业课程。

    哪怕是科研人员,也会安排一个高质量的培训方式。

    银河科技一方面工资福利拉满,另一方面,对于员工的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

    不过,越是这样,越是受专心做事的人的追捧。

    做事业,就该有做事业的态度和坚持。

    在航天航空等高精尖领域,体现的也就越明显。

    王东来在提出了并联火箭发动机的想法之后,这些工程师并没有第一时间叫苦,或者是认为不可能。

    反而是顺着王东来的想法考虑起来。
    第(1/3)页